
華縣李元諒碑
李元諒(732~793),先世為安息(古波斯)人。本姓安,在潼關(guān)領(lǐng)兵10余年。建中四年(783)出兵擊敗朱泚部,收復華州,晉鎮-節度使。次年,與李晟等收復京師。貞元三年(787),與吐蕃會(huì )盟有功,賜姓名李元諒,任隴西節度使。該碑系貞元五年(789)李元諒離華州時(shí),當地百姓奏請德宗所立。李元諒碑是大型唐代碑石,明萬(wàn)歷六年(1578)華州知州石元鱗將此碑從廢署草莽中移置今地。李元諒碑坐落于華縣華州鎮新華路東段北側縣政府門(mén)前,坐東面西。該碑青石質(zhì),六螭首,碑座埋于地下,碑身有收分,高4.45米,下寬1.54米,下厚0.4米。圭額篆書(shū)“大唐鎮-隴右節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頌”。碑身邊欄減地刻蔓草紋。碑文隸書(shū),共32行,滿(mǎn)行65字,記李元諒生平及功業(yè)10余條。上騎都尉張濛撰,守衛尉少卿韓秀弼書(shū),李彝撰額。2007年6月華縣人民政府為李元諒碑建立保護亭,四周設有保護欄。碑亭為方形,兩層,四面坡,圓尖形亭頂,仿古鋼混結構。碑亭基座西護欄上附有李元諒碑簡(jiǎn)介。亭內西北角樹(shù)有陜西省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碑,碑文記載了1957年5月公布李元諒碑為陜西省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李元諒碑詳細記載了唐史記載不詳的“朱泚之亂”,起到了證史和補史的作用,為我們研究唐代這一段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(shí)物資料,并且雕刻藝術(shù)價(jià)值很高,從側面反映了唐代精湛的書(shū)法藝術(shù)。